天文快報 No:427


 天 文 快 報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TAIPEI ASTRO-CIRCULAR           NO.427        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November 15,1997     TAIPEI ASTRONOMICAL MUSEUM
 台北市士林區基河路363號     TEL:8314551          FAX:8314405 BBS:8314296
 發 行 人: 阮 國 全          審 訂: 葛 必 揚             編 輯: 詹 靜 純

☆ ☆ 紅 矮 星 ☆ ☆ 近四十年來,天文學家假設恆星中數量最多的是低質量的恆星,而且這些是紅矮星, 根據這項假設銀河系中的恆星數量與恆星質量成反比,質量非常低的恆星其數量成線性增 加;然而由目前的研究顯示上述的理論是錯的。 美國普林斯頓高階研究所(Astronomy for Advanced Study)的天文學家 Bahcall等 人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全天空各個區域共 225張照片,研究那些暗淡、低質量、難以 發現的星球。根據原先的理論應該可以發現約五百顆低質量的星,但所得的結果只有25顆 。這些照片是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上的廣角相機所拍攝,照片經過長期曝光因此可以拍到 星等20至26等的星,然而照片上所能看到極暗的紅色星點卻很少。這次的觀測相當令人質 疑,因為與 MACHO計畫所得的結果並不相符。   MACHO 計劃是尋找銀河中心及大麥哲倫星系兩個方向的微重力透鏡現象,所觀測到的 事件數量相當多,而天文學家一般認為微重力透鏡產生的原因是許多低質量的星球所造成 的。 Bahcall等人觀測任何一個方向的星球數量都不足以產生所MACHO 計劃所量測的微重 力透鏡現象。有可能微重力透鏡現象件是棕矮星造成的,它是連哈伯太空望遠鏡也無法觀 測到的星體。若是如此,那麼銀河系擁有的棕矮星數量遠超過天文學家原先的估計值。 不管何者正確,可得知的是星球數量並不隨質量的減少而緩慢增加。這些看得見、低 質量的星球數量少,可能表示恆星形成時質量並不是分布在0.1至0.3倍的太陽質量。(譯 自ASTRONOMY 1997.10月份) ☆ ☆ 藍 脫 序 星 ☆ ☆ 一般而言,球狀星團在我們的銀河系中是年齡最老也最擁擠的集團。事實上,這些星 團相當老,只剩星團中心附近橙色或紅色的低質量恆星仍在燃燒它們核心的氫氣;星團中 其他質量較大的成員早就因為氣體融合的速率太快而脫離主序帶了。然而有一種藏在某些 球狀星團中心的特殊恆星,卻似乎在挑戰我們對恆星演化的認知程度。 藍脫序星(blue straggler)約在50年前首度被天文學家發現。這些星因為比星團中 其他主序星成員顯得更藍且亮,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若依一般情況來看,這意味著藍脫序 星的質量非常大,以致於它們的演化過程與其他附近較暗或較紅的星不同。我們必須直接 測量這些藍脫序星的質量,才能驗證上述的想法是否正確。 Villianova大學的Rex A. Saffer與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中的同僚們已經開始著手進行藍脫序星(編號BBS-19)的質量測量 。他們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HST)中的暗天體攝譜儀(Faint Object Spectrograph)拍 攝一個位於南半球才看得到的球狀星團-杜鵑座 47號(47 Tucanae),並測量位在此星團 中心附近的一個藍脫序星的溫度、大小和自轉速率等資料。天文學家從已測得的資料發現 :它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 1.7倍,然而同一星團中質量最大的主序星卻只有BSS-19質量的 一半,且BSS-19的自轉速率也比鄰近的星快許多。 研究人員長久以來一直在猜測:藍脫序星是否是在擁擠的球狀星團中,由兩個小質量 的星球互相合併而形成。Saffer的發現不僅支持上述的猜想,而且還縮小了這個「合併」 劇情的範圍。一旦兩顆星直接對撞形成一個系統時,會產生一個結果:對撞後合併形成的 那顆星的自轉速度可能會變得很慢。但從另一方面來看,若是在一雙星系統的緩慢演化過 程中,質量較大的那一顆星逐漸吞併質量較小的恆星後,新形成的恆星的自轉速度應該會 變快;BSS-19很可能就是由這種方式形成的。(譯自Sky & Telescope 1997 10月份) ☆ ☆ 天 王 星 的 新 衛 星 ☆ ☆ 加拿大理論天文物理學家B. J. Gladman 、美國康乃爾大學的P. D. Nicholson與J. A. Burns以及麥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J. J. Kavelaars發現兩個可能是天 王星衛星的天體。他們利用帕洛瑪天文台Hale望遠鏡上的宇宙相機(COSMIC camera)加 CCD拍攝,首先是B. J. Gladman在九月六日及七日所拍攝的照片中發現這兩個天體,亮度 分別約20等及22等。其中比較暗的物體編號為 S/1997 U1,半徑約40公里,位於天王星東 方6’,公轉半徑為 0.038356個天文單位,周期為415天。另外一個編號為S/1997 U2,半 徑約 80公里,位於天王星西北西7’,於十月末兩個天體再次被觀測到。哈佛史密松寧中 心天文學家B. G. Marsden與G. V. Williams計算兩個天體的軌道,以下是其軌道元素: S/1997 U1 近星點距離=0.03221個天文單位 離心率 =0.16014 軌道傾角=137.845° S/1997 U2 近星點距離=0.01837個天文單位 離心率 =0.52112 軌道傾角=149.423°   天文小品     最近天黑後在南方高度約45°的地方,可以看到一顆相當明亮的星星,那就是太   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亮度約2.4等。如果用小型望遠鏡觀測,你會發現木星   旁邊有四個亮點(有時衛星繞到木星前面或後面時,只能看到三顆或兩顆),那是著   名的『伽利略衛星』。當十七世紀時,伽利略第一次用望遠鏡指向木星,很驚呀的看   到木星旁邊跟著四顆衛星,這是人類首次發現除了月亮以外的衛星。後來將這四顆木   星最大的衛星稱為『伽利略衛星』。


回首頁(Home)回上頁(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