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找尋高腰蝸牛,跑去一趟花蓮山區。
這次發現,同一個生態區域裡的高腰蝸牛,大致上有一高一低兩型。
例如以下這兩顆空殼,在太魯閣上方的大禮部落附近找到,海拔約900公尺。
其實真正好奇的是,去年秋天,在清水大山發現的高腰蝸牛,是粉紅色的。
於是揹著裝備,又沿著沙富溪林道往上攀登,來到清水山腰,這處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原始霧林帶。
在水氣濃重的森林裡找半天,找到一顆。
亦是殼軸唇深色,具線條的個體!
兩相比較,也是一高一低,不過色彩的差異更明顯了。
這群蝸牛果然是多變。
這種不用到海拔1500公尺
海拔300公尺就找的到了
海拔300公尺的,在太魯閣得卡倫步道拍攝。這裡的高腰蝸牛現在多半還在休眠中,棲息在樹葉背。
據說台灣中部(模式出自鳳凰谷)的族群是真正的「白高腰蝸牛」,共域的個體間未見線條色彩的型變。
去年7月跑去南投,往丹大林道途中的達瑪巒部落,那裡有個迪巴恩瀑布。
走在溼熱的溪谷森林水圳小徑,遇到這隻美麗的蝸牛。
台南市南化山區.
宜蘭螃蟹博物館附近
如果你想發表或回應文章,必須先 登入不過如果您尚未註冊,請先 註冊(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