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09-October-2008 at 4:47pm | IP Logged
|
|
|
幾年前香山濕地可以發現好幾種蜑螺(超過10種)、岩螺、玉螺、織紋螺、大的草蓆
今年去了幾次後發現,海岸地形改變太多,熱點都被沙子掩埋掉了,令人不勝唏噓。
新豐海岸兩、三年前有一個約2米見方的小潮池,當時光是這個潮池裡面就擠了超過1000隻以上的金口石蜑螺和少許豆石蜑螺,密集程度非常驚人。光是蹲在那邊就花了好幾個下午,因為怕採集過度,只挑大傢伙(超過12mm)和特殊花色(純白、三紅線、純紅等等)。結果去年再次探勘之後才發現海岸線退縮,小潮池以及附近整個地坪都被碎石掩埋了至少1米深,什麼都沒了
一次的棲地破壞,比人為的採集要可怕太多了。令我不解的是,上述兩個案例是純屬自然環境劇烈變化還是人為因素導致? 因為若是大自然環境每年都這樣搞,還會有潮間帶生物存活的空間嗎? 若又是政府單位的海岸工程德政釀禍,那就真令人更加無奈了。其實出了這個討論區,會去在乎海岸邊生態的人佔不到台灣0.1%人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