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27日電 在英語中,符號“@”本來是表示地點的介詞“at”的變形。在網際網路上,“@”常常用在電子郵箱的地址上。可是,你知道嗎?“@”在世界各國有不同的稱謂。 據外媒報道,在南韓,“@”被稱為“田螺”。abc@abc.com被稱為“abc田螺abc.com”;而使用網際網路等尖端媒體的13歲至25歲的年輕一代則被稱為“@一代”(田螺一代)。 而在其他一些國家,“@”的稱呼各異。丹麥人稱“@”為“象鼻”;瑞典人稱其為“貓爪”;匈牙利人稱其為“蟲、蛆”等;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德國人稱其為“耳朵”;法國人和義大利人稱其為“蝸牛”;而捷克人則稱其為“小甜圈”。
@在台灣稱為「小老鼠」, 請問香港及中國呢?
符號“@”是“at”的變形
最初看到是 工程學中 用來標示grid的.
後來用電腦網路用來表示網址.也因此,字元一出現@常被解讀為網址.有時候這是有困擾的,你不希望它表示網址時就變成必須作設定或轉換.
我一般也讀at,也聽有人讀成小老鼠的
有人為了區分M、N,讀M的時候要加一句:兩個門的。。。
我來講講現在7.8年級打字時常常會加入@的符號表情的意思好了~年輕人會打字出現這表情通常是指驚訝或好奇時睜大眼~比如
A : 哇~我剛剛對統一發票中了2張一千耶@@!
B : 真的假的這麼好運@@?
如果你想發表或回應文章,必須先 登入不過如果您尚未註冊,請先 註冊(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