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veTopics熱門話題  顯示會員名單(Display List of Forum Members)會員名錄  討論區資料檢索(Search The Forum)搜尋  HelpHelp
  Register註冊  Log in登入
雙殼綱專區(BIVALVI)
 台灣貝類圖鑑討論區(http://shells.tw/forums/forum) : 雙殼綱專區(BIVALVI) 光臨本站人數(光臨人次since 2003.07.13)
主題(Subject) Topic: 牡蠣的人工種苗養殖 ── 單體牡蠣 發表回應(Post Reply)發表新主題(Post New Topic)
作者(Author)
訊息內容(Message) << 上一標題 | 下一標題(Next Topic) >>
bill
Admin Group
Admin Group
個人圖示(Avatar)
站長

註冊(Joined): 25-January-2003
所在地國家(Location): Taiwan
文章數(Posts): 14434
發表於: 10-August-2004 at 5:45pm | IP Logged 引言(Quote) bill

牡蠣的人工種苗養殖 ── 單體牡蠣江煜勳

( 作者為明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技部經理 )

www.mithra.com.tw


 台灣的牡蠣只要養殖方式適當,可以長得比外國快,比外國大。
 我們在 6 月份取出一部份的牡蠣試吃,由於此時牡蠣正值肥滿期,口感相當的好,且味道相當甜美,沒有腥味,而且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並不輸給外國的生蠔;這證明台灣是可以養殖高品質的生蠔。

 牡蠣在外國稱為海牛奶,它的營養價值相當的高,味道也非常的甜美。然而因為許多的問題無法解答,及以訛傳訛的報導,造成台灣養殖的牡蠣快要變成沒人敢吃;再加上政府的一再不重視漁業,及將牡蠣養殖當成一種夕陽產業,使得養殖戶越來越少,養殖區越來越縮小;養殖技術的無法突破,問題的無法克服,造成牡蠣養殖戶許多的無奈。在此我將我們從事牡蠣人工種苗繁養殖計劃的過程中,一般人所提出的問題做一個解答,並澄清許多的錯誤觀念,同時也提出一些我們的實際經驗與成果供養殖戶參考。

 我們自 1999 年開始進行牡蠣人工種苗繁殖,在這過程中,最常遇到的問題如下:

  1. 牡蠣與生蠔是否一樣?
答: 牡蠣與生蠔最大的不同是各地的稱呼不同,在台灣稱為“蚵仔”,在中國稱為“蠔”,比較正式的稱呼為“牡蠣”。台灣的牡蠣有 18 種,最主要的品種為太平洋牡蠣 ( Paciffic Oyster ,學名 Crassostrea gigas ) ,又稱長牡蠣或巨牡蠣。我們一般所看到的外國生蠔,大部份都是太平洋牡蠣,這種牡蠣與外國當地的牡蠣比起來都要大,並不是台灣的牡蠣與外國的大生蠔品種不同。
  1. 為何我們養殖的牡蠣長不大?
答: 在外國由於養殖時間在 2 年至 4 年之間 ( 依地區、國家、緯度、養殖場、養殖方式而不同 ) ,所以比較大,而台灣一般只養 6 個月至 1 年之間,所以體形較小。台灣的牡蠣也有長到 18 公分以上,外國當地品種的牡蠣以同樣的養殖方式與時間和太平洋牡蠣 ( 也就是我們的 ── 蚵仔 ) 比較起來,他們的品種比我們的還要小。
  1. 台灣牡蠣可否養成像國外的生蠔一樣大?
答: 台灣的牡蠣只要養殖方式適當,可以長得比外國快,比外國大。原因在我們的緯度適中,屬亞熱帶氣候區,溫度相當溫和,再加上陽光充足,又有颱風帶來大量的雨水,可以讓牡蠣所需要的藻水很充足,故可以讓牡蠣長得快又大,只要我們改變牡蠣的養殖方式,就可以比歐美的生蠔更大更好吃。
  1. 外國是如何養殖的?
答: 外國的牡蠣養殖方式很多種,但基本上以單體養殖較多,當然也有像台灣一樣用懸掛的方式;但養殖密度較低,此外亦有用沙灘粗放式養殖,但這是在海浪不大的內灣區養殖。一般養殖時間在 2 年以上。
  1. 人工種苗是否可以養大?
答: 牡蠣人工種苗與天然苗一樣,可以養很大很肥滿,主要是看養殖戶怎麼養!
  1. 牡蠣長大後是否能像歐美的生蠔一樣肥滿甜美?人工種苗是否可以養大?
答: 台灣的牡蠣可以養得比外國的生蠔甜美,只是我們的牡蠣通常是因為外觀骯髒不好看,所以降低了它的口感與品質;但實際上台灣的牡蠣是很甜的。只是有些不肖商人,會將剝開的牡蠣泡淡水,讓牡蠣比較重賺價差,這種方式很不衛生也不道德。若要吃甜美的牡蠣,可以到南部海邊買未剖開帶殼的牡蠣,回家洗乾淨用烤箱或微波爐考個幾分鐘,等殼開了之後就可以嚐到相當甜美的台灣牡蠣。
  1. 人工種苗單體牡蠣成長速率是否比天然苗快?
答: 人工種苗的單體牡蠣,養殖方式不正確其成長速率會與天然苗的速率是一樣的。但若養殖方式恰當,其成長速率會比傳統的養殖方式更快,且外形更漂亮美觀,牡蠣也會長得更健康。以我們所培育的種苗養殖,每顆牡蠣的外殼厚度都有達到 4 公分,寬度也在 4 公分以上,且牡蠣養越久不只長度變大,寬度也會越寬厚度也會更厚,而台灣「傳統」的養殖牡蠣,會有變長但寬度及厚度無法變大的毛病。
  1. 牡蠣放音樂給它聽會不會長得快?
答: 我們知道牡蠣在成長過程中會長眼點及偽足,眼點可以感光,偽足可以讓它爬行;但沒聽過它有聽覺構造,也沒作過這種試驗,所以無從解答!
  1. 牡蠣可否用魚塭養殖?
答: 牡蠣要用魚塭養殖是可以,但方式要對。我們曾經有養殖戶用魚塭養,但效果不好,牡蠣不長大,甚至於會死亡!因魚塭的水流不夠、水溫較高、較容易在牡蠣殼長絲藻及覆蓋泥土。
  1. 養殖單體牡蠣是否會增加養殖成本?
答: 會增加一點成本,不過只要品質好,所增加的成本不會比傳統養殖方式高太多,但獲利會是加倍的!
  1. 為何牡蠣在有時候會不長大?
答: 牡蠣在一年中確實有些季節長不大,像夏天天氣太熱它也不大長,另外就是它在熟成期,也有成長遲緩的現象;除此之外在某些狀況下牡蠣也只會變厚而不變長,然而這些都可以加以克服。
  1. 牡蠣的天敵有那些?
答: 牡蠣的天敵很多,比如蚵螺、扁蟲、海星、螃蟹 …… 等,都是它的天敵。這些天敵的處理就只有靠勤奮一點的養殖戶加以管理;假使不去理它,很快的所有牡蠣全部被吃得一乾二淨,因此定期的清理是必要的。
  1. 牡蠣要餵食那種餌料?
答: 一般的人不知道牡蠣的食物有那些?曾有人問,可否餵食鰻魚飼料?其實牡蠣吃的食物主要為浮游藻,浮游藻為單細胞藻類,其營養價值相當高,富含 EPA 及 DHA 。牡蠣主要以過濾的方式覓食,靠纖毛的撥動及海水的流動濾食。
  1. 牡蠣適合的鹽度範圍?
答: 牡蠣的適應鹽度範圍相當廣,從千分之十到千分之四十都可以生存。有些報告說牡蠣在鹽田一樣可以生存,但由於藻類能適應的鹽度有限,因此鹽度過高,牡蠣的成長速度會變慢,可能是因為藻類的問題,而非牡蠣的代謝問題。
  1. 牡蠣適合的溫度範圍如何?
答: 牡蠣的緯度,從南極、北極到赤道都有牡蠣。根據我們的經驗,牡蠣離水後若放在 4°C 有過一週後再放到海水中仍然可以存活濾食的例子。而台灣沿海牡蠣,在退潮後,曝曬於太陽下幾個小時,其溫度高過 30 幾度仍然可以存活,顯現牡蠣的溫度適應範圍相當廣。
  1. 牡蠣可否淡化?
答: 牡蠣的血液循環系統為開放式,要淡化到千分之十以下,可能會有問題。以實務的經驗來講,千分之十以下,牡蠣的成長會趨緩,但不見得會馬上死亡,我們不鼓勵將牡蠣淡化。
  1. 何謂附殼苗?
答: 牡蠣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會有一段時期會長出眼點及偽足。在此一時期,牡蠣會尋找適當的環境,然後分泌出石灰質,將自己固定在該處,隨後眼點會消失,偽足會不見;此一時期,我們稱為變態期。在此之前為浮游狀態,在變態期之後,為附著狀態,稱為附殼苗,此時內部器官全部改變,會長出鰓,然後用鰓呼吸。
  1. 何謂單體牡蠣?
答: 牡蠣在變態期,經由自然方式或人為方式,使其無法附著到固定基質上,可變為單顆不附著的牡蠣,稱之為單體牡蠣。
  1. 何謂三倍體牡蠣?
答: 所謂的三倍體牡蠣,並非指牡蠣的體形可以長到三倍大,而是指牡蠣的染色體有三套。一般牡蠣的染色體為 10 對共 20 個,我們稱為 2N 。在受精的過程中以自然形成或經過人為處理後,變為 30 個染色體 ( 3N ) ,我們稱之為三倍體牡蠣。三倍體的牡蠣由於屬非正常的奇數染色體,其生殖槽會萎縮,無法產生精子或卵子,不會因排精排卵而過度消耗營養成份;因此可以維持全年肥滿,且因肝醣成份高營養價值也會比較高。
  1. 牡蠣不是只有一個殼嗎?
答: 一般人通常以為牡蠣只有一面殼,其實牡蠣是兩個殼。它在分類學上是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異柱目牡蠣科,與文蛤等貝類都屬雙殼綱,因此都有兩片殼;但由於牡蠣是屬附著性貝類,因此會有一面殼不明顯。牡蠣附著到石頭或木頭等基質上時,由於有這些基質的保護,因此它只要另一面長好就可以。因此我們會發現,附著到石頭上的牡蠣都會變扁平,或者因基質的形狀而成長,所以我們有時候會看牡蠣的長像會很怪異。牡蠣附著到基質上時,它會在附著的那一面長一層很薄的殼,而另一面則長得比較厚,以做為保護,所以有些人會誤會牡蠣只有一面殼。在海邊養殖的牡蠣,養殖戶會將牡蠣殼串成一條,然後懸掛在海灘上,這些成串的牡蠣殼是用來採苗用的,其功能就如同石頭一樣,牡蠣會長出自己的兩面殼,而不是用串成的殼當一面殼,另外再長另一面殼。若有機會到海邊觀察養殖牡蠣,就可以發現牡蠣的殼是兩片的。
  1. 牡蠣是如何長大的?
答: 一般人都不知道牡蠣是如何長大的,其實牡蠣的成長是由裡面向外長的,牡蠣的上下殼裡面各有一片外套膜,牡蠣的殼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石灰質所形成的。當牡蠣在成長時,它會在殼的內部鍍上一層新的殼,其長度會比舊的殼長,因為可以在牡蠣殼的邊緣看到一層薄薄的透明殼,然後再逐漸增厚,變成它的新殼,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牡蠣的殼是成類似年輪狀的一層層,逐漸變大。

 由於傳統的養殖方法缺少適當的控制與觀察,我們往往容易將一些現象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否這些現象就無法加以改變?以單體養殖方式來說,一開始我們在進行人工種苗的孵化養殖時,也沒有想要進行單體養殖。然而,在我們收集及研讀國外的資料後,我們發現外國的養殖方式種類繁多,不像台灣只有附著性的養殖。經過我們的研究與試驗之後,發現單體養殖方式,在某些方面比附著性養殖要有利;這主要的原因為,附著性養殖由於在小面積的範圍內,附上過多的牡蠣種苗,由於彼此推擠與競爭食物的關係,會造成大家都長不快與長不大;而單體種苗養殖由於牡蠣彼此分開,不會互相擠壓,只要控制好養殖密度,其成長速率相當的快。傳統的養殖可能 8 個月長到 6 公分,單體牡蠣養殖可以在 6 個月長到 8 公分以上,且外形美觀完整,比起傳統的養殖牡蠣要好看及肥大得多。

 台灣現有的養殖方式有潮間帶養殖方式與浮筏式養殖方式,兩者的成長方式又不相同各有優缺點。浮筏式養殖雖然在水裡的時間長,且食物較豐富,但因長時間浸在水裡,因此容易受扁蟲或螃蟹等天敵侵襲而死亡;且因沒有太陽或雨水的沖洗,容易在表面附著許多的絲狀藻類、海葵、籐壺等生物,而影響成長。而潮間帶養殖因退潮後有太陽曝曬,可以將表面的一些生物殺死,或因漲退潮的關係,沖刷表面的附著物,可以讓牡蠣成長比較好,但因一天會有幾個小時的時間離開水面,牡蠣無法進食,相對的成長速率就降低了。這兩種方式養殖戶已經使用多年,雖然可以為國內的養殖戶創造利潤,但由於一直無法提升品質。因此國內的生蠔市場及高單價市場都被進口生蠔佔據,國內的養殖戶一直束手無策;有許多養殖戶也一直積極的想要改進養殖方式,以提高牡蠣的價值,但都功敗垂成,事實上讓養殖戶一直很無奈!

 外國的養殖方式有許多種:有像我們台灣一樣的養殖方式,亦有單體養殖方式,更有以網籃懸吊在海上的養殖,也有將牡蠣撒在沙灘的養殖方式,而且幾乎都要養殖 2 - 3 年以上。台灣一般只養 6 個月到一年的時間,這中間的差別,最主要在颱風的影響;且台灣的養殖比較密集,養久不一定長得比較快或大,因此一般長到 6 - 8 公分就採收。

 在銷售上,台灣與外國的差異,最大差別在於台灣全部以剝肉的方式銷售,幾乎沒有帶殼銷售,而國外是兩者都有,不過他們大部份以帶殼銷售為主。

 我們在做單體養殖試驗上試過以九孔池養殖、魚塭養殖及大海養殖,但前兩種並沒有很成功。以九孔池養殖較可惜,我們曾在高雄林園地區的九孔池試養,養到 6 - 8 公分後因寒流來襲,造成牡蠣排精排卵,水質惡化而死亡,然而這種死亡原因,並非九孔池養殖的方式不行,而是人為因素的管理不當所致;魚塭的養殖困難度較高,因牡蠣要養殖得好,必須保持水體流動,否則表面的水溫高,容易造成死亡。魚塭養殖通常會在籃子的表面附上泥土與長出類似苔蘚樣的藻,而將種苗覆蓋而死亡。我們做得最成功的是在海理的懸掛式養殖,這種養殖方式,剛開始也是與魚塭養殖的方式一樣,會附上海藻與籐壺而影響水流,但在經過整理後,牡蠣的成長速度非常驚人,曾經有一次成長 3 公分新殼的記錄;而且其成長方式不似一般的養殖方式只有前端成長,而是整個牡蠣外緣都長出很長的新殼,因此牡蠣看起來就像一朵花,相當漂亮,而且整顆牡蠣的外殼都很乾淨。這種養殖方式的成長速度也相當的快,我們自 2003 年的 7 月開始放養 1 公分苗,到 2004 年的 6 月已經長到 12 公分,我們估算在養殖一年半應該可以長到 15 公分以上。我們在 6 月份取出一部份的牡蠣試吃,由於此時牡蠣正值肥滿期,口感相當的好,且味道相當甜美,沒有腥味,而且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並不輸給外國的生蠔;這證明台灣是可以養殖高品質的生蠔。由於台灣位處亞熱帶氣候區,全年陽光充足,再加上黑潮與親潮的交會,水溫相當的穩定,礦物質非常豐富,因此海中的藻種繁多,繁殖速率相當的快,牡蠣餌料的供應相當的充沛,因此牡蠣的成長速度相當的快,甚至於比外國要快,這是台灣養殖牡蠣的優勢。雖然台灣有颱風的影響,但若以單體牡蠣養殖方式,漁民可以在颱風來襲前,將牡蠣載上陸地,等颱風過後再放到海裡養殖,以減低損失。此外,牡蠣亦可以類似九孔立體式的方式養殖,以工廠化的養殖方式,可以更有效的管理及控制品質,但先決條件必須要在餌料供應充足的海邊才可以。

 我們未來希望能在牡蠣的科技上能更進一步,台灣是水產養殖的天堂,也是水產科技研發的最好地點,端看我們如何去愛護它!

( 2004/7/27 )



__________________
站長...澎湖~真是貝類的天堂
回到本頁最上面 檢視(View) bill's 個人檔案 搜尋其他文章 bill 前往(Visit) bill's 首頁(Homepage) 傳送訊息 加入好友名單
 
amber
進階會員
進階會員
個人圖示(Avatar)

註冊(Joined): 09-July-2003
所在地國家(Location): Taiwan
文章數(Posts): 204
發表於: 11-August-2004 at 12:36pm | IP Logged 引言(Quote) amber

一直都認為蚵仔與生蠔品種不同,看了本文才更正觀念,隔行如隔山,不過我可告訴大家我們吃的香蕉多是3倍體(3N),自然狀況下不會結仔,野生會結仔的才是正常的2倍體(2N)

__________________
迷戀貝殼的巨蟹座
回到本頁最上面 檢視(View) amber's 個人檔案 搜尋其他文章 amber 傳送訊息 加入好友名單
 

如果你想發表或回應文章,必須先 登入
不過如果您尚未註冊,請先 註冊(register)

  發表回應(Post Reply)發表新主題(Post New Topic)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轉換討論區(Forum Jump)
不可以 在這個討論區 貼新標題
不可以 在這個討論區 回應文章
不可以 在這個討論區 刪除文章
不可以 在這個討論區 修改文章
不可以 在這個討論區 舉辦投票
不可以 在這個討論區 投票!!

Powered by Web Wiz Forums version 7.01
Copyright ©2001-2003 Web Wiz Guide

This page was generated in 0.2344 seconds.